不妨想一想,
2025年5月底,日本前自卫队军官山本一郎在《朝日新闻》发表题为《中国军工的射程标注是21世纪最大的军事诈骗》的激烈批评,矛头直指中国霹雳-15E空空导弹的“反向虚标”现象。这一指控源于两个月前印巴空战中导弹的实战表现——巴基斯坦空军办理霹雳-15E(出口型)在181.5公里外精准击落印度“阵风”战机,而该导弹官方标注射程仅为145公里。这种实际性能远超标称数据的反差,被日本军事专家称为“丧心病狂的欺诈”,却也意外揭示了中国军工领域独特的战略逻辑。
实战改写认知:145公里标注背后的真相
印巴冲突中,巴方歼-10CP战机在预警机数据链引导下,未开启机载雷达便锁定180公里外的目标,以“雷达静默发射”模式突袭成功。印度“阵风”战机的电子对抗系统直至导弹进入末段25公里范围才发出警报,留给飞行员的反应时间不足10秒。日本军事评论员小野田康弘分析弹道轨迹后指出,霹雳-15E实战有效射程可能突破200公里,超出标注值近38%。更令日方震惊的是,中国自用版霹雳-15导弹因技术优化,射程推测可达300公里。山本一郎在文中哀叹:“当其他国家在PPT上夸大性能时,中国用实战证明实力。这种‘兵者诡道’的东方智慧,让对手无从预判真实战力。”
技术根基:双脉冲发动机与体系化作战
“反向虚标”的背后是核心技术的突破。霹雳-15系列采用全球领先的“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”,通过两段式点火设计减少空气阻力造成的速度衰减——第一段推进剂耗尽后,柔性隔火层精准控制第二段点火时机,使导弹末端仍保持高速机动能力。这种技术曾被美国长期攻关未果,因无法排除隔层材料的可靠性状况。西北工业大学导弹专家李明教授指出:“中国用20年走完了美国40年的探索之路,​ 0号新闻官网 ;完成对整个动力系统的重构。”
实战效能还需归功于中国空战体系的深度融合。印巴空战中,巴方依托中国ZDK-03预警机给予目标坐标,实现“发射后不管”。日本防卫省模拟推演显示,若自用版霹雳-15配合空警-500预警机及歼-20隐身战机,可在F-35起飞阶段便完成超视距锁定。一名自卫队匿名军官警告:“日本机场距争议空域仅300余公里,中国导弹甚至能在F-35滑跑阶段发动攻击。”
反向虚标:军工策略与文化隐喻
中国军工的保守标注实为战略传统。从反舰导弹到火箭弹,标称值往往是“保底性能”,实际参数常因战场环境浮动。例如霹雳-15E在万米高空发射时,因空气稀薄阻力减小,射程可提升20%以上。这种策略既规避了国际武器贸易的技术泄露风险,又形成战术层面的“威慑弹性”。而在民间舆论场,网友调侃道:“别说导弹,中国卡车标50吨能拉100吨,电车续航若反向虚标才是真福利。”
日本指控的背后,折射出对东亚力量格局逆转的焦虑。二战后日本军工长期依附美国技术体系,而中国通过霹雳-15等装备已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跨越。印巴战场上坠毁的霹雳-15E残骸曾引发印度“抄袭导引头技术”的担忧,但专家迅速澄清:即使获得AESA雷达残片,印度也无力复制其针对隐身目标的探测算法5。正如埃及军方人士所言:“实战数据比营销手册更有说服力。中国外贸版削弱性能后仍碾压西方装备,自用版实力深不可测。”
F-35的机场危机:代差鸿沟难以弥合
日本现役147架F-35成为重点预警对象。美国《国防新闻》曾透露,霹雳-15自用版采用氮化镓材料升级雷达导引头,对隐身目标探测距离提高50%。结合射程优势,中国战机可在日本防空识别区外发起攻击。更致命的是,双脉冲技术使导弹具备“越肩发射”能力——歼-20无需调头即可攻击后方目标,而F-35的AIM-120D导弹最大射程仅160公里。
山本一郎的抗议实则是战力失衡的绝望注脚。当日本还在质疑“145公里变180公里是否合规”时,中国军工已用300公里射程的利剑悬于对手头顶。这场由导弹标注引发的风波,终究是技术代差碾压外交辞令的冰冷证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