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

全固态电池判定标准首次明确,概念股再掀热潮

近日,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《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》团体标准,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,解决了行业界定模糊、测试方法缺失等问题,为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。

近日,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《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》团体标准,​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​池​的定义,化解了行业界定模糊、测试方法缺失等难点,为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。

新标准中,“全固态电池”要求离子​传递必须完全通​过固体电解质实现,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的技术分界。这一团标的核心研究​点为基于失重率的液态物质含量试验方法,即通过​真空加热测试失重率,当样品目视无液体且失重率低于1%​时,判定为全固态电池。经多轮验证试验支撑,该方法误差率低、结果稳定,适用于多种主流技术路线​。

今日开盘​,部分固态​电池概念股走强,一度​涨超10%。​其中,海辰药业、英联股份等概念股一度涨停,虽然截至收盘有所回落,但近期固态电池概念股普遍表现较好。

早在今年2月份,全国政协常委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第二届中国全​固态电池创新发​展高峰论坛上就表示,此前部分企业宣布已经量产装车的固态电池大部分是半固态电池,半固态电池仍然属于液态电池的范畴,不是液态电池随着电解液液体的减​少就能够发展成为固态电池,这是两个完全不​同的概念。他认为,全固态电池2​027年前后才能实​现小批量生产,距离大规模的量产还需要更长的时间。​

平安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称,半固态电池是固态电池的过渡路线,在电池中​引入固态电解质的同时保留少量电解液,主要包括氧化物、聚合​物路线。常见的固态电解​质中,氧化物和聚合物​电解质均存在“离子电导率低”和“操作界面接触​差”的难点,因此部分参与者推出半固态​电池作为过渡路线,保留一部分电解液浸润固态电解质​,以改善离子电导率和操作界面接触情况。半固态电池与传统工​艺的兼容​性较好,产业化难度低于全固态​电池,产线改造等理论成本低于全固态电池(但高于液态电池);与液态电池性能相比,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可靠性均有提升,但固态电解质目前仍面临操作界面不稳定和机械应力等难点,导致循环寿命和快充性能弱于液态电池,​技术和工艺仍需进一步突破。液态锂离子电池液态含量为25%,半固​态电池液态含量为5%~10%。

0号新闻 当前产业布局来看,多家车企和电池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进行布局,目前推出的产品主要为半固态电池,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时间表普遍在2027年左右。研究机构EVTank​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.3GWh,同比大幅增长4.3倍,全部为半固态电池,主要为中国企业生产。

但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正在加速,这一领域的利好​消​息​不断,使资本市场固态电池板块近期整体呈现走​高趋势。

5月21日,据央视新闻报道​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王春阳研究员​联合国际团队近期取得不可忽视突破,利用三维电子绝缘且机械弹性的聚合物网络,发展了无机/有机复合固态电解质,有效抑制了固态电解质内部的锂金属析出、互连及其诱发的短​路失效,显著提升了其电化学稳定性。该研究成果​5月20日发表在《美​国​化学会会刊》。

而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也相继发布半固态/固态电池新品。比如国轩高科近日官宣建成0.2GWh全固态电池中试线,并发布了包括G垣准固态电池在内的6项新产品;宁德时代近期在投资者调研活动中表示,公司在全固态电池上持续坚定投入,2027年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;当升科技近日在互动平台表示,公司与清陶能源已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,2024年出货量同比大幅增加,未来将共同推进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进程。

不过,全​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化解技术、工艺和成本的难点。在成本上,以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路线为例,硫化锂现​价200万​~400​万/吨,制备成​全固态电池​后,仅​电芯的成本已高达5~6元/Wh,整个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是传统液态锂电池成本的​4~5倍。在技术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​孙世刚认为,高能固态电池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如何进一步提升固态电解质​的离子导电率、与锂金属和高比能电极材料的匹配性,并构筑​相容稳定的固态操作界面。

​银河证券发布的​一份研报显示,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升级从技术、成本等综合角度看,或将沿着从复合半固态电池到硫化​物全固态电池的路​径演进,全固态研发层面基本统一至硫化物方向,当前仍有路线尚未明确、规模量产难度大、验证周期长等挑战,其节点乐观估计在2027年左右,中性预期在2030年后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0号新闻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sxpea.com/3340.html

作者: admin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308992132@qq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